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讀書筆記

[讀書心得] 《尋訪月亮的腳印》台灣古道專家的山林與原住民紀錄

Image
(圖片來源: 登山補給站 ) 我從 2019 年開始熱衷於登山(精確來說應該是健行,hiking)這項運動,登山之餘也喜歡閱讀登山相關書籍,尤其是兼具自然探勘和人文歷史介紹的書籍。上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籍是林克孝的 《找路》 ,書中記錄他六年內探勘宜蘭南澳「沙韻之路」的過程與原住民友誼。讀完《找路》之後,我就一直尋找書寫方式類似的書籍,偶然間找到這本楊南郡和徐如林老師合著的 《尋訪月亮的腳印》 ,就像是找到新大陸一般,每看一篇都覺得新奇,除了欽佩兩位老師外,相信這本書也將影響我未來的登山生涯方向。 作者楊南郡老師(1931-2016),出生於台南市,有西拉雅平埔族血統。台大外文系畢業後曾於美國駐台辦事處工作,35 歲開始登山,花了 10 年完登百岳並開拓多條新路線。登山也啟發他對於古道、人文史蹟、原住民文化的濃厚興趣,常到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現稱國立臺灣圖書館)和台大各圖書館查閱日治時期文獻,看過文獻後再實地探勘和映證,效法他的典範——日治時代博物學者鹿野忠雄(1906-1945)一樣「用腳做學問」,做一名學術探險家。 《尋訪月亮的腳印》主題圍繞登山與原住民,有原住民部落尋訪、傳說調查、日本學者研究介紹,以及對於台灣登山文化轉型和原住民文化保存的建言。行文時而寫實生動,令讀者彷彿是探勘隊的一員;行文時而憂心忡忡,就像一位智者用生命經驗提醒我們這些讀者晚輩可能面臨的難題。讀完全書讓我視野大開,並有以下幾點啟發: 一、登山學術化 楊南郡老師於書中提到台灣的登山運動正遇到瓶頸,而轉型方式是參考國外的「登山學術化」趨勢,利用自然登山帶動學術調查,「從田野見聞建立知識」。從單點的登頂攀登轉向平面的地理考察與縱向的歷史考察,全面探究一個區域內的地形水文、風土民情與歷史文化。初於書中讀到此概念時令我深感衝擊,也解開我內心一直以來的疑惑。究竟我是為了什麼而登山?爬過這座山後要爬什麼山?我的登山目標又是什麼呢?如果只是盲目追求登頂,那似乎我就成為攻頂機器人了,而楊南郡老師明確指出登山運動還有另一個方向:登山學術化。我自己對於登山學術化的理解是登山不是目的,全面認識一塊區域的自然與文化才是目的。登山只是作為全面認識一塊區域的一種必要手段,文獻考究則是另一個必要手段。透過文獻了解一地的過去發展、透過實地踏查了解一地的現況,兩者交互映證才能得到對一塊區域最全面...

[讀書心得]《在宅醫療》:醫生到你家看病的翻轉醫療

Image
(圖片來源: 天下文化網站 ) 人生的晚年和最後一段路,你有想過要怎麼度過嗎? 前籃球國手與體育主播傅達仁因深受胰臟癌所苦,為了選擇能尊嚴地度過人生最後一程,於今(2018)年 6 月 赴瑞士進行安樂死( 報導 ),他的選擇也激起一波台灣社會對於安樂死的討論。除了死亡方式外,你是否曾思考自己想在哪邊面對人生最後一程,又想選擇在醫院安寧病房、長照機構或是在自己的家中臨終呢?《在宅醫療:從 CURE 到CARE 》這本書也許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思考與想法。 本書作者余尚儒醫師是一位長期耕耘在宅醫療(日語用字,主要指醫療與照顧團隊到病患家中看診,病患在自宅接受治療與照顧。台灣主要使用「居家醫療」一詞)的醫師,目前則在台東提供在宅醫療服務。除了看診外,余醫師也創辦「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與 Facebook 「 在宅醫療情報站 」粉絲專頁,積極宣揚在宅醫療理念。 一、本書知識架構圖 《在宅醫療》這本書的架構如下: 介紹什麼是在宅醫療 為什麼我們需要在宅醫療 目前台灣施行在宅醫療遇到的挑戰 作者的在宅醫療之路 日本在宅醫療發展史 日本民間在宅醫療創新案例分享 二、書籍內容摘要 1. 什麼是在宅醫療? 在宅醫療是住院醫療、門診醫療外的第三種醫療方式,強調以病人為中心,將診間搬進病人家中,介入病人生活,讓病人在熟悉的環境接受治療 (cure) 與照顧 (care)。 在宅醫療並不是一個新發明,其實在古代中國或日治時期都可看到醫生提著醫藥箱到病人家中看診的情形,只是隨著時間推移,現代醫院和診所林立,加上交通方便,身體有病痛時選擇到醫院或診所掛號看診逐漸變成一種習慣。傳統醫院/診所醫療和在宅醫療比較整理如下表(註:本部落格自行整理): 名稱 醫院 / 診所醫療 在宅醫療 根基 根基於醫療機構 (office-based) 根基於社區 (community-based) 導向 治癒 (cure) 導向 照顧 (care) 導向 醫療環境 醫院 / 診所 病人家中 主要處理疾病 急性病 退化、失能、慢性病 工作方式 醫生由上到下指揮 多專業工作人員平行協作 醫師 / 護理師 / 照顧服務員 /復健師等...

[讀書心得] 《無病時代》:當自己的醫生、迎接個人化醫療時代

Image
(圖片來源: 漫遊者文化網站 ) 在近代公共衛生歷史上,許多傳染病例如天花、白喉都因為衛生環境改善與疫苗施打而幾近絕跡,故近年世界與 台灣十大死因 多為慢性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等。若人類在未來能找出有效預防和治療慢性病的方法,將能達到本書提到的理想目標:「終結疾病,進入無病時代」( The End of Illness)。 本文聲明: 本人非醫事人員,本文內容為個人讀書心得,非醫療廣告與藥物廣告,且未涉及診察、診斷及治療等醫療業務。本文提及之原則與建議僅供參考,應由個人評估自身健康狀況而定,而若有健康諮詢之需求,請至具合法資格之醫療機構與醫師討論。 一、書籍簡介 本書作者 大衛.阿格斯 (David B. Agus)為南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並曾創辦 Navigenics 遺傳檢定公司(2012 年被 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收購 )與 Applied Proteomics 蛋白質體學應用公司。他認為「健康」是一個主觀且相對的概念,沒有一個絕對客觀且權威的定義。因此,每個人都應訂出自己對於健康的主觀定義與測量指標(metrics),以了解目前身體的健康狀態,並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行為。最後,在這個科技持續創新的時代,應設法結合現代醫學與科技,創造下一輪醫學突破點,造福全人類。 二、本書知識架構圖 (註一:建議由下往上閱讀;註二:知識架構圖為我個人依照閱讀體會整理,和書籍中實際名稱與章節順序略有不同,僅供參考。) 作者認為人體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當人體受到外界病菌、壓力、環境變化時,會自行調控內在機制,並試圖達到動態平衡。立基於此論點,本書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每個人要自行對健康做出個人化的定義;第二部分是針對常見健康要素的討論;第三部分則是探討醫學可如何與科技結合,以促進人類福祉。 三、書籍內容摘要 [ A. 定義個人健康 ] A-1. 健康沒有絕對定義 健康是一個相對性且個人化的概念,沒有絕對正確的定義。此外,某些行為對於某些人而言可能會促進健康,但對於某些人而言可能無影響甚至有害。因此作者建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尋找屬於自己的健康定義,思考身體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下才算是健康。作者在個人網站上提供了一份「 健康問卷 」,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

[讀書心得] 《剛好就能多活 10 年》,北歐醫生的健康長壽指南

Image
(圖片來源: 大塊文化網站 ) 你想活得長壽又健康嗎?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要找到有科學實證支持,又具體可行的健康原則,著實相當困難。最近剛讀完這本輕薄易讀的《剛好就能多活 10 年》,相信可作為個人尋找自身健康原則的起步點。

[讀書心得]《零工經濟來了》:斜槓青年的實戰指引手冊

Image
(圖片來源: 天下雜誌網站 ) 近期「斜槓青年(slash)」一詞討論度日漸升高,越來越多人期望可以成為獨立工作者,擁有多重身分與多樣工作,而非成為單一工作的全職工作者。而若想成為斜槓青年,擁有斜槓人生,具體而言該怎麼做, 《零工經濟來了》 這本書提供一個完整且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讀書心得]《螢幕陷阱》:行為經濟學家教你螢幕潛規則

Image
(圖片來源: 時報悅讀網 ) 你有沒有想過每天會接觸幾個螢幕,每天接觸螢幕的時間又有多長呢?如果你仔細列出來,相信螢幕數量和接觸時間都比你想像的還長。但 10 年前,你可曾想像自己會這麼「黏」螢幕呢?若希望面對螢幕時能更聰明的思考,我推薦閱讀這本好書《 螢幕陷阱 》。

[讀書心得]《外商顧問超強資料製作術》

Image
(圖片來源: 時報悅讀網 ) 一、引言 我現在的工作常需要製作商業提案簡報和工作進度簡報,而由於老闆等高階主管很常看麥肯錫的簡報,故我就想找出麥肯錫或BCG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簡報格式和表達方式。本書作者曾任BCG等外商顧問公司,他於書中提出一套商業簡報製作流程,以及12種商業簡報資料呈現架構,相信常需製作商業簡報的人看過後一定能有收穫。 二、筆記 以下簡略分享這張A4筆記的閱讀方式和重點: 筆記左上角藍字為書名與筆記製作日期。 筆記中央的圓圈為本書核心架構。作者歸納出商業簡報需注意四要素:圖解(註:書內用字為「視覺」,但我個人認為「圖解」較好記)、邏輯、產出方式、溝通。 筆記閱讀順序為圖解(右方筆記)> 邏輯(中間下方筆記)> 產出(左下方筆記)> 溝通(左上方筆記)。 作者認為商業簡報內容特別需注意邏輯的嚴謹性,而由邏輯學的6個基本論法可延伸出12種資料呈現架構。 作者認為現今的商業世界,委託人(客戶)的需求會不斷變動,故簡報製作人應要能在簡報交付前與委託人有多次的非正式互動,以盡量符合委託人需求,避免閉門造車。 三、總結 這本書薄薄一小本,大約2至3個小時就能讀完,但我認為要實際內化 書中概念 ,並落實至日常工作中,則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和N個小時的練習。好在既已整理出這張A4筆記,日後我就能隨時複習,另外也可以拿這12個資料呈現架構分析看到的商業簡報,不知道未來是否會發現第13種或第14種架構呢?而大家平常製作的商業簡報是否落在這12種架構內呢?歡迎分享心得與共同討論! (日文版原 版 書封,圖片來源: DIAMOND,Inc. ) 【書籍資訊】 -書名:《外商顧問超強資料製作術》 -日文版原書名:《 外資系コンサルの資料作成術 》 -作者: 森秀明 -譯者:連宜萍 -出版者: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6月17日初版九刷

[讀書心得]《簡報 Show and Tell》

Image
(圖片來源: 天下雜誌 ) 一、引言 這是一本內容豐富且有趣的簡報教學書籍,沒有簡報軟體製作技巧,而是說明清楚流暢的簡報應該遵循哪些故事架構,並且附上作者的實戰簡報案例。無論你是要製作公司商業報告、學校教學簡報、募資提案簡報,或是TED演講簡報,相信皆可從本書獲得啟發。 二、筆記 有別以往單純用文字摘錄筆記,我這次嘗試用類心智圖方式整理筆記於一張A4紙上,如下圖: 這種筆記方式的優點是可以快速了解全書架構、方便後續複習內容,且若未來需要向別人介紹書籍,只需憑這張筆記即可講解。但這種筆記的缺點則是相當個人化,應該只有筆記製作者個人看得懂。以下簡略分享這張筆記的閱讀方式和重點: 筆記左上角藍字為書名與筆記製作日期。 筆記中央的三個圓圈為本書核心架構。作者認為一份精采的簡報必需說真話、有完整的故事架構,另外要用圖片來輔助呈現。 筆記閱讀順序為真話(上方筆記)> 故事(右方筆記)> 圖片(左方筆記)> 如何克服簡報恐懼(中間下方筆記)。 作者認為一份結構完整的簡報需符合 PUMA原則 :以一個主要論點 (main point) 開頭,延伸出主要故事軸線 (main storyline),輔以支持性證據 (supporting ideas),最後以一個誘發餘韻的梗 (last hook)作結尾。 作者認為簡報主要可分為四種故事架構:(1) Report,目的是改變聽眾 (audience) 對於資料的認知,一般商業簡報皆為此類型;(2) Explanation,目的是改變聽眾的知識和能力,例如新知的教學簡報;(3) Pitch,目的是改變聽眾的行動,例如產品發表會簡報;(4) Drama,目的是改變聽眾的信念,90%的TED演講皆屬此類。 三、總結 這是一本相當值得閱讀的簡報書籍。作者丹.羅姆(Dan Roam)是一位視覺思考大師,擅長用簡單圖像來解析商業問題,他的其他著作如 《餐巾紙的背後》 同樣引人入勝。 (英文版 新版 書封,圖片來源: Penguin Random House ) 【書籍資訊】 -書名:《簡報 Show and Tell》 -英文版原書名:《 Show and Tell 》 -作者: 丹.羅姆(Dan Roam) -譯者:林麗冠 -...

[讀書心得]《勝利,並非事事順利》

Image
(圖片來源: 天下雜誌 ) 一、摘要 這是一本彙集30位各領域成功人士人生智慧經驗的勵志書。作者為了尋找人生中的導師 (mentor),以提供自己和他人生涯發展參考,辛苦邀約、訪問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巴菲特(Warren Buffet)等30位傑出人士,最終寫成這本書。書籍內容沒有說教,而是像在聽這些人娓娓道來他們的人生故事,開放讓讀者尋找、領會打動內心的片段。 二、心得 1. 成功背後的共通性原則 雖然這30位成功人士的職業各異,人生經歷也大不相同,但從他們的故事中仍可發現有幾項共同性原則不斷出現。 首先,他們認為生涯路線往往 非線性 ,也難以事先規劃。例如新聞工作者 安德森‧庫柏(Anderson Cooper)說:「 成功之路通常是曲折的,而且看起來像一連串隨機事件,只有回過頭來看時,才能把每個點連結起來。 」 國際關懷協會美國分會會長暨執行長海倫 ‧ 蓋爾( Helene Gayle)也說:「 你無法精準規劃人生,對於這個事實,你要學會自在,願意冒險,勇敢抓住偏離常軌的機會,如果你對生命感到好奇,願意探索新事物,你就可以不斷拓展你的選擇。 」 雖然生涯路線充滿不確定性,但確定的是必須找到自己的 熱情(passion) , 新聞工作者 安德森‧庫柏認為 成功的三大步驟:「第一,弄清楚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是什麼讓你熱血沸騰;第二,跟著你的熱情,找到一份工作;第三,比別人都更努力。 」 除了熱情, 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也同等重要, 投資家華倫 ‧ 巴菲特(Warren Buffet)這樣說:「 我非常相信,人應該在我稱為『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的範圍內行動,一個人的『能力圈』最重要的不是大小,而是你能否清楚地界定它的界線。如果你很清楚自己的長處,就已經勝過那些能力圈大你五倍,但界線模糊不清的人。知道不該碰什麼,跟知道該聚焦什麼一樣重要。 」 尋找到熱情和長處後,就應該 專心經營(focus) 。青少年暢銷書 《遜咖日記》作者傑夫 ‧ 金尼(Jeff Kinney)說道:「 在你的領域把自己鍛鍊到非常專精,當機會終於來臨時,你就能掌握它。 」 而如同一萬小時定律所揭示,成功往往來自辛苦付出和 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