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國美館

2016 國美館-第17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參觀心得

Image
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舉辦的國際版畫雙年展自1983年開辦至今,今年邁入第17屆,是國內最悠久的版畫展。本屆共有來自全球80個國家1,240位藝術家投件,最後展覽評審團共選出36國205件入選作品進行展覽。 較為可惜的是,因展覽作品來源為藝術家主動送件徵選,故205件入選作品仍以台灣鄰近的亞洲國家為主(114件,佔比69%),歐洲其次(50件,佔比24%),美洲較少,非洲和大洋洲則無(可能這兩洲無藝術家投件)。本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各洲別入選件數統計圖如下(件數和比例為我自行計算,計算方式見註一): 而我會參觀此展覽的原因,一方面是滿足個人對於版畫質樸風格的喜好,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多看國外藝術家的作品,吸取異質文化的養分,嘗試跳脫台灣與中華文化框架。以下就依洲別區分(註二),分享展覽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也很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討論和分享心得。 南美洲 1.  祕魯,Luis Antonio Torres Villar〈興起;重征〉,2014年 一進展場,立刻被這件祕魯藝術家的作品吸引,原因其一是這件作品的尺寸很大,長寬各150公分,相當具有分量;其二是作品的構圖和細節刻畫都相當細膩,很難想像藝術家手工雕刻時究竟花多少心力才能完成,這件作品同時也是本屆的金牌獎作品。 (圖片翻攝 國美館網站 )   〈Rise; Series Reconquest〉作品局部圖 人物表情和衣著刻畫得相當細膩 〈Rise; Series Reconquest〉作品局部圖 兩隻鳥啄食樹枝的畫面相當生動,鳥身旁刻的文字為鳥名 例如右邊這隻鳥身旁刻有 Sicalis luteola ,是一種黃雀,可參考 維基百科 的介紹 〈Rise; Series Reconquest〉作品局部圖 蔬果的紋路也都細膩刻畫  2. 祕魯,Luis Ernesto Solorio Paredes 〈愛侶〉,2016年 作品背景是祕魯常見的芭蕉葉,一男一女身上佈滿不知名植物的圖騰,正開心的跳舞。這件作品的刻工也相當厲害,芭蕉葉的紋路、男女的髮絲和身上的植物圖騰都清楚刻畫。另外我覺得這件作品很有異國風味,一看就知道不是東方的藝術作品,人的思緒也跟著飄到南美的熱帶國度。 ...

2016 國美館日本浮世繪展參觀心得(含觀展指南)

Image
--- 前言:看過展覽後,發覺自己在展前做太少功課,導致多數作品都是匆匆看過,而錯過仔細欣賞浮世繪藝術的細膩處。故想寫下這篇文章,讓未看展的人能對浮世繪有初淺的認識,或是從這篇文章作為起點找到浮世繪相關的介紹資源,文章末並附上個人的觀展建議供參考。若這篇文章能讓人在觀展時更有收穫,將是我的榮幸。 --- 2014年冬天到東京旅遊時,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買了以下這張風景畫明信片,明信片上註明畫家是葛飾北齋,但之後並未特別查詢畫家背景,只將明信片靜靜貼在牆上。直到這次參觀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的浮世繪展,才赫然驚覺原來葛飾北齋是世界知名的浮世繪畫師,也才發現自己早已透過明信片和浮世繪結下緣分,但卻渾然未覺。 葛飾北齋作品《諸國瀧迴  下野黑髮山きりふりの瀧》 浮世繪(日文ukiyo-e)是一種盛行於西元18至19世紀日本的一種藝術,尤以江戶(今東京)地區最為興盛。「浮世」二字源出於佛教,後引申為當代、塵世的意思,故浮世繪主要是描繪當代庶民生活的樣貌。初期的浮世繪以畫家手繪(稱為「肉筆繪」)或是單一墨色的木刻版畫(稱為「墨摺繪」)為主,之後隨染料上色等技術發達,才出現多色木刻版畫(稱為「錦繪」)。木刻版畫技術讓畫作得以大量複製,從而降低畫作價格,讓尋常百姓皆能收藏,藝術真正走入百姓家中。 浮世繪描繪的內容是當代庶民生活,主要有以下幾種繪畫類型: 1. 美人繪:繪畫貌美的藝伎或其他美女。 2. 役者繪:繪畫歌舞伎演員的肖像或是表演,可視為當時的戲劇劇照。 3. 武者繪:繪畫歷史或小說中的武士,例如即有畫家以水滸傳108條好漢作為浮世繪主題。 4. 名所繪:繪畫山水風景名所,可視為當時的旅遊宣傳。 十九世紀明治維新後,日本解除鎖國政策,浮世繪作品開始從日本傳至歐洲,影響許多歐洲的藝術家。例如印象派畫家梵谷和莫內都收藏多幅浮世繪作品,而梵谷也曾臨摹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的作品。可惜隨19世紀攝影技術進步,手繪技術漸被取代,浮世繪也跟著沒落。 本次台中國美館與東京富士美術館合作,展出富士美術館館藏的一百件浮世繪作品,展覽共區分為三個展區。第一展區展出江戶地區的浮世繪,展出重點為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與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等名所繪經典作品。第二展區則展出上方地區(今大阪、京都地區)的浮世繪,展出重點為戲畫堂蘆幸、柳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