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霍剛-寂弦激韻-北美館展覽參觀心得
過去我對抽象畫的印象就是難以理解、不清楚畫家想表達什麼意念的一種繪畫類型,並往往歸結出自己沒有藝術天賦或美學涵養,所以才無法欣賞。直到這次參觀北美館的現代抽象畫家霍剛「寂弦激韻」展,我才知道原來抽象畫可以這麼親民、這麼有趣,徹底顛覆我對抽象畫的印象。 霍剛,本名霍學剛,1932年出生於南京,1949年隻身隨國軍來台,並於1950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就讀。1951年霍剛拜入「台灣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的私人畫室習畫,其後藝術思想和繪畫技巧都受到李仲生深刻的影響。1953年師範學校畢業後,霍剛接受分發至景美國小,並促成設立全台灣第一間專用美術教室。1957年,他和另外7位李仲生的弟子夏陽、吳昊、蕭勤、李元佳、歐陽文苑、陳道明與蕭明賢共同創立「東方畫會」,並於同年舉辦第一屆東方畫展,聯合展出中國和西班牙畫家的現代畫作。作家何凡於報紙專欄稱此次畫展為「響馬畫展」,並認為東方畫會的創始八人就像是八匹響馬,衝破舊體制的框架,為台灣現代藝術帶來曙光。1964年,霍剛旅居義大利米蘭,此後在歐洲生活長達50年,直至2013年才返台定居。 本次國美館「寂弦激韻」展由現代抽象畫家劉永仁策展,從海內外各地借件,精選出約150件的霍剛油畫和素描作品,畫作內容豐富多元。此外,國美館為這次的展覽用心拍攝以下介紹影片,內有策展人和霍剛本人對於展覽和畫作的詮釋,相當推薦大家於看展前瀏覽。 北美館展覽介紹影片(Youtube) 以下將由四部分說明個人心得: 一、形狀 霍剛幼時隨祖父學習書法,寫得一手好字,他並從書法中抽取點、線等元素作畫。因此在霍剛的抽象畫中可以觀察到主要構成多為圓形、方形或三角形的幾何圖形,而圓點和短直線則增加畫作的律動感,達畫龍點睛之效。此外,我認為幾何圖形是一種打破國界、語言、文化的世界性語言,故每個人都能依照各自生活經驗而對霍剛的抽象畫產生自己的詮釋,小朋友能有小朋友的詮釋,大朋友能有大朋友的詮釋,東方人能有東方人的詮釋,西方人能有西方人的詮釋,詮釋無分好壞。 作品〈集1~8〉是我認為展出畫作中,很能傳達出霍剛幾何形狀運用的一幅畫。我另外用電腦仿作一幅去除顏色,只留下黑色線條的版本,從中更能察覺出幾何形狀的力量。雖只是簡單的排列組合,但卻能激盪觀者許多想像。 〈無題88〉是另一幅我很喜歡的作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