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Top 50 美國醫藥類免費 App 歸納出的智慧醫療發展方向

圖片
(圖片來源: Pixabay ) 近幾年常觀察到創新的國際移轉現象,例如某項創新概念或產品可能在美國發源,隨後在中國落地,之後出現在台灣或東南亞等國家。舉例而言,手機叫車服務 Uber 2009 年在美國創立,2012 年「 滴滴打車 」在中國創立,2017 年「 TaxiGo 」在台灣創立。以近期台灣討論度增高的智慧音箱而言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Amazon 在 2014 年推出「 Echo 」智慧音箱,隨後 2015 年中國電商京東推出「 叮咚音箱 」,台灣則是遠傳電信於2018 年推出「 遠傳問問 」智慧音箱。 雖然創新源頭並不總是在美國,但美國依然在全球創新市場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假設我們能提早得知美國的概念和產品發展趨勢,將可望享有先行者優勢,提早思考產品落地和拓展策略。 這也是我想寫作這篇文章的原因: 藉由觀察美國 iOS 醫藥類熱門免費下載 App 的趨勢,作為台灣智慧健康產業發展的借鏡,據此提早落地佈局並發展出適合台灣的商品 / 服務。 本文架構分為以下兩部分: 一、美國 iOS 醫藥類 App 免費下載 Top 50 二、Top 50 App 歸納出的熱門應用主題和趨勢 一、美國 iOS 醫藥類 App 免費下載 Top 50 此 Top 50 清單擷取於台灣時間 (GMT+8) 2018/7/28 iOS App Store 美國地區醫藥類免費下載類別。我並依據 App 目的與功能進行分類,整理後之清單如下圖,點選 連結 可看完整清單。原始 App Store 清單請見文末。 (圖片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Top 50 完整清單連結 ) 二、Top 50 App 歸納出的熱門應用主題和趨勢 (1) 熱門 App 分類 我依據每個 App 不同使用目的和功能來分類,共歸納出以下 12 個類別,分述如下: (圖片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機構就醫 Portal  通常由醫療相關機構提供,讓病人可透過 App 預約看診、取得就醫病歷資料,甚至可藉由 App 私訊或 email 聯繫醫療團隊。 (圖片來源: App Store / Sutter Sutter Health My Health Online )

[讀書心得]《在宅醫療》:醫生到你家看病的翻轉醫療

圖片
(圖片來源: 天下文化網站 ) 人生的晚年和最後一段路,你有想過要怎麼度過嗎? 前籃球國手與體育主播傅達仁因深受胰臟癌所苦,為了選擇能尊嚴地度過人生最後一程,於今(2018)年 6 月 赴瑞士進行安樂死( 報導 ),他的選擇也激起一波台灣社會對於安樂死的討論。除了死亡方式外,你是否曾思考自己想在哪邊面對人生最後一程,又想選擇在醫院安寧病房、長照機構或是在自己的家中臨終呢?《在宅醫療:從 CURE 到CARE 》這本書也許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思考與想法。 本書作者余尚儒醫師是一位長期耕耘在宅醫療(日語用字,主要指醫療與照顧團隊到病患家中看診,病患在自宅接受治療與照顧。台灣主要使用「居家醫療」一詞)的醫師,目前則在台東提供在宅醫療服務。除了看診外,余醫師也創辦「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與 Facebook 「 在宅醫療情報站 」粉絲專頁,積極宣揚在宅醫療理念。 一、本書知識架構圖 《在宅醫療》這本書的架構如下: 介紹什麼是在宅醫療 為什麼我們需要在宅醫療 目前台灣施行在宅醫療遇到的挑戰 作者的在宅醫療之路 日本在宅醫療發展史 日本民間在宅醫療創新案例分享 二、書籍內容摘要 1. 什麼是在宅醫療? 在宅醫療是住院醫療、門診醫療外的第三種醫療方式,強調以病人為中心,將診間搬進病人家中,介入病人生活,讓病人在熟悉的環境接受治療 (cure) 與照顧 (care)。 在宅醫療並不是一個新發明,其實在古代中國或日治時期都可看到醫生提著醫藥箱到病人家中看診的情形,只是隨著時間推移,現代醫院和診所林立,加上交通方便,身體有病痛時選擇到醫院或診所掛號看診逐漸變成一種習慣。傳統醫院/診所醫療和在宅醫療比較整理如下表(註:本部落格自行整理): 名稱 醫院 / 診所醫療 在宅醫療 根基 根基於醫療機構 (office-based) 根基於社區 (community-based) 導向 治癒 (cure) 導向 照顧 (care) 導向 醫療環境 醫院 / 診所 病人家中 主要處理疾病 急性病 退化、失能、慢性病 工作方式 醫生由上到下指揮 多專業工作人員平行協作 醫師 / 護理師 / 照顧服務員 /復健師等

健保署「健康存摺」簡介:個人數位就醫資料,幫助你掌握健康

圖片
(圖片來源: Pixabay ) 最近在路上和辦公室越來越常看到戴著健康手環(例如小米手環)的人,這些手環通常具備記錄步數、心律與睡眠情形等功能。類似的,蘋果公司(Apple)在 2018 年 1 月公布的 iOS 11.3 中說明美國使用者可由12 家合作的醫療機構中同步病歷資料到  iPhone Health app ,此舉透露出蘋果公司想將 iPhone 定位為個人健康中心,蒐集與顯示所有個人健康數據。 (圖片來源: 蘋果公司官網 ) (圖片來源: 蘋果公司官網 ) 我最近讀到的一本書 《無病時代》 中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觀點,作者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設法取得所有就醫病歷並製作成存放於雲端的數位化病歷,並於未來就醫時提供給醫師參考,以讓醫師做出最適合你的診斷與用藥。受此觀點啟發,我想到台灣擁有完整的健保資料,應該也會有數位病歷資料庫才對,經過網路搜尋後,果然找到一個概念很相近的平台,稱為「 健康存摺 」(My Health Bank)。 (影片來源: 健保署 Youtube 官方頻道 ) 「健康存摺」是健保署 2014 年推出的個人健康資料查詢平台,只要透過個人健保卡即可查詢近 3 年於健保特約醫院的就醫紀錄,其目的是提供民眾進行自我健康管理,並且可於日後就醫時提供給醫生,以降低醫病間資訊落差。 「健康存摺」平台主要有以下 4 種功能:(1) 就醫資料查詢(含門診、用藥、檢驗報告等)、(2)肝癌與末期腎病風險評估、(3)個人生理量測紀錄、(4)健保投保紀錄查詢,並提供資料打包下載功能(格式包括 HTML、XML、JSON)。功能分述如下: 健康存摺功能 (1) 就醫資料查詢 可查詢中西醫、牙醫之門診、用藥、檢驗、手術、住院資料。牙醫門診資料會附上曾治療過的牙齒位置,我認為是一項很實用的資料,因為這樣在刷牙時就可以知道該注意刷哪幾顆牙齒。另一項很實用的資料則是「影像或病理檢查資料」,因為醫生看診時為講求效率,不一定會詳細說明病理檢查結果,但透過醫生於「影像或病理檢查資料」的英文註記則可得知醫生檢查哪些器官或部位,檢查結果又是為何,讓我們更能了解該次檢查的結果。 西醫門診資料(圖片來源: 健康存摺官網 ,非真實就醫資料) 牙醫門診資料(圖片來源: 健康存摺官網 ,非真實

[讀書心得] 《無病時代》:當自己的醫生、迎接個人化醫療時代

圖片
(圖片來源: 漫遊者文化網站 ) 在近代公共衛生歷史上,許多傳染病例如天花、白喉都因為衛生環境改善與疫苗施打而幾近絕跡,故近年世界與 台灣十大死因 多為慢性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等。若人類在未來能找出有效預防和治療慢性病的方法,將能達到本書提到的理想目標:「終結疾病,進入無病時代」( The End of Illness)。 本文聲明: 本人非醫事人員,本文內容為個人讀書心得,非醫療廣告與藥物廣告,且未涉及診察、診斷及治療等醫療業務。本文提及之原則與建議僅供參考,應由個人評估自身健康狀況而定,而若有健康諮詢之需求,請至具合法資格之醫療機構與醫師討論。 一、書籍簡介 本書作者 大衛.阿格斯 (David B. Agus)為南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並曾創辦 Navigenics 遺傳檢定公司(2012 年被 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收購 )與 Applied Proteomics 蛋白質體學應用公司。他認為「健康」是一個主觀且相對的概念,沒有一個絕對客觀且權威的定義。因此,每個人都應訂出自己對於健康的主觀定義與測量指標(metrics),以了解目前身體的健康狀態,並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行為。最後,在這個科技持續創新的時代,應設法結合現代醫學與科技,創造下一輪醫學突破點,造福全人類。 二、本書知識架構圖 (註一:建議由下往上閱讀;註二:知識架構圖為我個人依照閱讀體會整理,和書籍中實際名稱與章節順序略有不同,僅供參考。) 作者認為人體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當人體受到外界病菌、壓力、環境變化時,會自行調控內在機制,並試圖達到動態平衡。立基於此論點,本書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每個人要自行對健康做出個人化的定義;第二部分是針對常見健康要素的討論;第三部分則是探討醫學可如何與科技結合,以促進人類福祉。 三、書籍內容摘要 [ A. 定義個人健康 ] A-1. 健康沒有絕對定義 健康是一個相對性且個人化的概念,沒有絕對正確的定義。此外,某些行為對於某些人而言可能會促進健康,但對於某些人而言可能無影響甚至有害。因此作者建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尋找屬於自己的健康定義,思考身體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下才算是健康。作者在個人網站上提供了一份「 健康問卷 」,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並且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