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楊英風

台灣藝術家系列(1) 楊英風美術館參觀心得

Image
看過 日本浮世繪展覽 後,深深喜歡上版畫樸實但又不失精細的創作型式,此外也想欣賞更多版畫作品,與認識台灣早期的版畫藝術家,這時腦中忽然浮現「楊英風」這位藝術家的名字。其實我過去對於楊英風的作品並不熟悉,但查過相關資料後,發現他有相當多版畫作品,故決定趁著週末與趁著這股莫名的緣分參觀楊英風美術館。 楊英風 (1926 - 1997),小名「呦呦」,台灣宜蘭人,是一位善於嘗試創新媒材和表現技法的藝術家。他的創作形式多元,涵蓋銅雕、版畫、不鏽鋼雕塑、雷射藝術等,此外他也是台灣的公共藝術先驅,在他的努力鼓吹與倡導下,公共藝術的概念才漸為台灣大眾認識與接受。 位於台北市重慶南路的美術館原為楊英風的故居與工作室,今整裝成一棟三層樓複合式經營的私人美術館。地下一樓和三樓為展場;一樓為商品門市,販售楊英風先生的專書、作品集、卡片與擺飾等紀念品;二樓是「呦呦藝術咖啡」,除飲品外,另提供義式餐點。 入館後,我先從地下一樓開始參觀。地下一樓的牆上貼有楊英風一生大事年表,以及人生幾段重要時期敘述,展場中則擺放各時期的經典作品。 楊英風一生遇到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228等重大事件,讓他的求學之路相當波折,先後曾在台灣、日本和北京等地求學,最後回到台灣的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但後因經濟因素而輟學。1951年,楊英風受畫家藍蔭鼎邀約,擔任農復會(今農委會)《豐年》雜誌的美術編輯,前後達11年。《豐年》是一本農業推廣和農民教育的雜誌,因此楊英風常需下鄉考察農村生活,他在這段期間便創作許多鄉土情懷的作品。地下一樓即展出〈無意〉(1952年, 作品圖片連結 。註一)和〈驟雨〉(1953年, 作品圖片連結 )兩件經典銅雕作品。 〈無意〉雕塑農村常見的水牛,水牛身軀壯碩結實,充滿生命力,而牛背上棲息的小鳥則為作品帶來趣味。〈驟雨〉則雕塑一位著短褲打赤膊的農夫遇雨,雙手正披蓑衣的情景。作品中農夫的堅毅神情令人印象深刻。 《豐年》雜誌工作期間,楊英風除雕塑外也創作許多版畫作品,題材從寫實的農村生活到抽象的藝術皆有,例如美術館三樓就展出兩件抽象版畫〈鳳凰生矣〉(1958年, 作品圖片連結 )、〈抽象版畫 62-03〉(1962年, 作品圖片連結 )。 1955年,楊英風接受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委託,仿刻一系列的山西雲崗石窟大佛,同時...